2)第十一章(129)小满(八)_陌上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都有言及《天问》,称魏晋南北朝时所幸传下的各家《楚辞章句》,或见《天问》,或不见此篇,其中缘故,颇使人犹疑。究其根本,当是以《天问》此篇与屈子其余诗篇格格不入之故。”

  商成合上书卷,耐心地听她说话。他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研究文学的,除了知道写《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之外,编订《楚辞章句》的王逸只有个印象,其他的什么谢敖、王谐、王恢,他一个都没有听说过。

  他能理解田岫对《天问》的看法;她说这篇诗歌是伪作,也并不奇怪。事实上,他因为研究课题的原因而第一次接触到《天问》时,也觉得它不象是屈原的作品。楚辞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以及由楚辞衍化发展形成的汉赋,讲究的就是文采和韵律,它同时具备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既追求华丽细腻,又追求爽朗通畅;这个特点在汉赋发展的晚期尤其鲜明,甚至发展成了带着某种病态的骈文体裁。向来文学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是因为作者在目睹某种事物的时候,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然后才把它赋诸于文字;而晚期的很多汉赋骈文作品却本末倒置,是为了发而感,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生拉硬拽地拖来一大堆华丽的辞藻胡乱堆砌到一起。这些文章看上去不是铺张恣意就是雄大壮阔,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可惜都是些无病呻吟,既经不起推敲更不能被反复琢磨。唐朝以后,发展到极致的骈文几乎全是空洞无物的文章,结果自己把自己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最后渐渐地被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唐宋八大家提倡的散文所取代。不过骈文并没有就此退出文学和历史的双重舞台,艳丽的辞藻和看似恢弘的篇章也很受人们的欢迎,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四之后,它都还挣扎了二三十年……

  他笑着反问他笑着反问田岫一句:“都说《天问》的辞藻不够瑰丽,那么诗经里的郑风齐风这些国风诗篇,就算华丽了?这还是孔子删《诗》之后剩下来的。《史记》的《孔子世家》上说,诗经里总共是三千多篇,那些被删掉的,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哩。”这是他前些天看《史记》时才记下的内容,这时候恰好派上了用场。“和《诗经》里的国风篇章一样,《天问》的辞句也是朴素平直不事雕琢,这不正好是继承了春秋时期文学创作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还有,楚辞作品都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一一比如《九歌》里写的全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一它们想象奇特感情奔放,不仅大量借用中原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也深受本地巫文化的影响,而《天问》这篇诗歌,就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碰撞之下所产生的伟大作品。”

  就如同商成听不太能听懂古辞一般,田岫也同样无法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