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1章:北大有个钟亭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大有个钟亭。

  坐落在未名湖西岸小土山上的小小的六角亭。

  山上有亭,亭内有钟,是一个铜钟。

  钟体上部镌有十二对蛟龙戏珠,下部则刻有波涛和旭日图案,内部还有精美的八卦图案。钟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铸有“大清国丙申年八月制”字样。

  据记载,这口铜钟原系颐和园中水军起居用膳报时所用后几经辗转被燕京大学购得作为校钟使用,全校师生的起居作息均以钟声为准。

  燕大当年还专门制定了撞钟法:“每半小时撞钟一次,自十二时半起撞一下,一时撞两下,一时半撞三下,......四时撞八下,到四时半复撞一下。如是每四小时循环一次,每日早六时至晚十一时为撞钟时间。”

  北大迁入燕园后仍以此钟报时,直到十年方止。

  前世,北大的铜钟不再用来报时,而每当新年来临之际,人们都会前来敲响这口钟,让喜悦在未名湖畔久久回荡。

  不过78年的时候,钟亭又恢复工作了。

  在陈平原的北大旧事中,有老校友回忆北大钟声,说,“北大二院的退课大钟从来不是用电机钮去控制,而是一架高高的,古旧的朽木座子,上面悬挂着一口黑黝黝的沉沉的铁钟,至少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实际上,不是北大不想用电铃去控制,而是没法用。

  因为北大经过十年的动荡,整个校园的电铃都废了,这一废就好多年,一连两人校长都没有解决,直到丁石孙上台才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

  这样一来,燕园的钟亭就开始派上用场了。

  十年时间,被停职的敲钟老校工再次复工干活了。这位老校工燕大时代就开始负责敲钟,只不过十年间,北大需要上课,敲钟的校工也受到冲击,没活干了。

  实际上,六十年代初北大就全面实行电铃,然而,十年过后,一朝回到解放前,大量的电铃年久失修,经常出现失灵现象,有时候,还在上课时间就叫个不听,严重扰乱课堂秩序,最后校方决定停用所有电铃。

  所以,敲钟的老校工又有活干了。

  而且,这位老人也把敲钟当成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个六十多快七十岁的老人了,每天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的坚持着日野敲钟,所以,那身上穿一件退色蓝布短袄来带小山坡上敲钟单薄的身影,让人尤为印象深刻。

  以及满脸灰白的胡须

  每一次钟声响起来,不但在北大二院,就是在一院、图书馆、研究院、东西斋等地方也没有不能够听清楚的。

  甚至,在住在北大附近胡同里面的学生也能够听到,早晨躺在满屋阳光的床上,一觉醒来,听到上课的钟声再洗脸漱口都来得急。因此,后来北大学子都怀念这富有诗情画意燕园钟声,都觉得这钟声再美妙不过了,自非普通的电钟能及其万一。

  燕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