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九章:新时代的黎明之光(二)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原材料变成棉纱的过程却是极其耗时的。

  枯燥的转换工作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大量人手。

  于是,一群上了岁数的纺妇,把主意打到了她们织造的工具上。

  不懂机械运作的原理知识,她们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失败点进行改良实验,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折腾,还真让她们搞出了一台奇怪的手摇式织机。

  因为是几个妇女在一起合力钻研出来的,就取名叫做多娇机。

  这种多娇机的纺织效率之高,几乎是之前传统技术的数十倍之高,一个妇女一台机器,一天纺织的量甚至超过早前一个集群作坊的出货量。

  外贸出口压力陡然减少了许多。

  福建以泉州为中心,以这款多娇机为核心,大大小小建了几十座成规模的织布厂,织机几乎昼夜不息,一件件、一匹匹做工优良的成衣、绢布被装箱,而后或走漕运输卖到全国各地,或走海运销往各国。

  “咱们福建的成绩其实是很突出的,只是本官不喜欢高调,啥事都向陛下、内阁汇报罢了,一个小小的织机,多做出了几件衣服,算什么国家大事?

  社稷江山靠皇上的领导,靠地方的统筹和承上启下,几个女人捣鼓的小玩意,本官何至于拿来向陛下邀功?”

  褚知节并没有觉得这算什么了不起的大功劳,虽然福建的布价和成衣价已经低到不足往昔三成的水平,百姓的生活质量直线提高。

  “提高民生质量,平抑生活物价,不就是我等为官之人的职责所在吗?”

  褚知节不觉得这算什么大功劳,即使他也在一力推广多娇机的扩产,却从来没有给内阁上过一道奏本。

  只说过一句“福建当地纺布、成衣产量扩产近三十倍。”

  内阁当时把这件事给朱允炆说过,朱允炆还当是福建扩产了作坊的数量,增加了纺织的人手,压根没往新工具上面想。

  褚知节不喜欢没事给朱允炆这位皇帝送上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更不喜欢邀功领赏,可别的省份一看广东这架势,这小心思就算盘开了。

  年初王谦荣退,朱高炽接了大学士的班;各部尚书也多有荣退者,一下空出了四个部的缺,虽然多由各部副手左侍郎接了班,只剩下一个国资部,那也好歹是个一部尚书。

  努努力,未必不能选拔进中央,毕竟,山西左布政使丁景福现在不就跑到吏部当左侍郎了。

  当大家心往一处使的时候,很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保定府是定窑的大本营,尤其是经历宋元明三代的改朝换代后走向末落,规模产业急剧缩小,但还在勉力支撑,尤其是当北平布政使司开始倾力支持后,一度行将没落的定窑迎来了新春。

  “靠着搞瓷器,咱们的竞争力已经比不上江南了,所以咱们要另辟蹊径。”

  作为定窑的大师傅,首席匠户,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