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章:这几章好难写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楼、小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大明,在泉州。

  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雏形已经诞生了。

  看着朱允炆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这乾清宫里的众人都面面相觑,相互间看到了各自脸上的惊容。

  如果皇帝所言不虚,那这泉州可真是不得了。

  “如果说大明是一艘宝船,朕是船长,你们内阁就是舵手。

  所以朕觉得,不仅朕要知晓天下的事,你们这些内阁辅臣也应该要知晓天下的事。

  天下的事,不应该仅仅只在这南京坐宫,也要多出去转转,学习学习开开眼界。”

  大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必然会是经济领域,那么,下一步内阁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也应该是在经济领域。

  “朕打算让你们内阁定一个轮巡制度。”

  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你们内阁自己来排这个顺序,每年由谁来南行巡视,就沿海这些府县多走走看看,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府县官员都做些什么,地方的经济都是推进的。

  而且,过热的经济会滋生腐败,你们轮巡的时候,顺道正好监察一下地方的官员存不存在权财交易、官商勾结中的利益输送问题。”

  几人心里俱都叹了口气。

  就知道皇帝不务正业,现在倒好,皇帝还要带着他们一起不务正业。

  当官的还要去学经济。

  入仕学商。

  这算什么事啊。

  “谨遵陛下圣谕。”

  甭管大家伙多不乐意,但还是微微欠身,把这份差事领了下来。

  “除了这事以外,朕还有个想法想跟大家伙通下气,你们也给朕拿拿主意。”

  这话说的大家伙心里都撇嘴。

  谁不知道皇帝啥德行啊,这么多年来,在国家路线性的大局上,政策的出台向来都是你朱允炆自说自话,内阁除了拿小本本记下来,谁替皇帝拿过主意?

  见几人脸上的神情,朱允炆有些讪讪,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虚伪了。

  遂轻咳一声正经道:“此番南巡,朕有感国家岁入之盛,加之海外大量的现银涌入,钱这方面,朝廷算是底气十足。

  所以,朕打算取消民间的实物抵税,一并取消除粮税、商税以外的所有苛捐杂税。”

  几人都大吃一惊。

  “这……这……”

  夏元吉几次张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洪武年,民间课税种类繁多,盐课、铁课、绢课、茶课算是主类。

  余下的,百姓一户多子者应出一丁服徭役,无法服劳者要缴丁口税。

  百姓擅离生产,去打猎、采药、私纺换取钱财的,被抓住也要缴一笔税。

  除了这些以外,各省地方还有根据不同的生产设置不同的课税,而现在皇帝脑子一抽,要砍个干净?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但夏元吉转而想想,这又是实打实的利民仁政。

  国家眼下又不是穷的入不敷出,让利于民的大好事将来史书上记一笔。

  他们这群建文朝的官员也算脸上有光不是。

  “民间申办自营的铁矿、布纺和茶园,无须再按照生产的数量按比例缴纳课税。

  朝廷只征收他们实际销售出去的营收额的比例商税。

  同理,他们再缴纳的商税一律缴纳现银,或银行的等价票券。

  实物税废止。”

  大明的官仓这些年都快蓄满了,再收下去,户部库仓度支主事招再多都点不过来。

  万一赶上失火,全成青烟飞灰。

  “废止实物抵税也并无不可。”

  想通之后,夏元吉倒也干脆,第一个表态支持:“眼下朝廷不缺钱,这项政策已经不适合眼下的国情。

  因时制宜,停就停了吧而终止一切的杂课,也是为民的仁政,臣无异议。”

  抓财政的夏元吉一开口支持,其他几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劝拦。

  停吧,国家财政又少一块,对明年五年计划的考核不利。

  但不停吧,就是拦阻仁政,对名声不利。

  怎么选?

  (这几章不太好写,写的脑袋都疼了发现也只是表达了大致意思。

  哪位帮作者君算一下,欠多章了……)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