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四章:南巡第二站:杭州(下)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眼下一年的营收都快到三千万两了,交易额更是达到上亿,在这个数字中,海贸的比重尤其之高。”

  有些猜不透朱允炆这个皇帝的心思,但皇商会长还是觉得皇帝应该是在表示肯定和鼓励嘉赏。

  毕竟皇帝自己就是大股东,皇商的收益越高,这流进内帑的钱也就不少啊。

  自己的产业越搞越大,皇帝不开心难道还能生气不成?

  “仰赖陛下的洪福庇佑,浙江这边一切都好的很。”

  恭恭敬敬的话中夹带着不少的得意:“这几年商会这边跟江南织造局达成了长期订单合作,同时在海外的扩展上顺风顺水,这都是沾了朝廷的光。

  没有闽浙水师在南洋纵横驰骋,没有那些土著对我大明仰慕向往,咱们的成衣也卖不了那么好。”

  战争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一场军事冲突中死去多少人。

  当大明的船炮轰碎南洋土著的城市,当大明将士的军靴踏上他们土地的那一刻,土著们就会打心眼里产生一种惧怕和崇拜。

  因为崇拜和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这群土著就会潜意识的觉得大明的一切都要高过于他们本土的传统文化。

  大明人都是高贵的,大明的月亮都比他们国家的圆。

  薛恪领军征南洋,这些年靡费的国力是巨大的,但带来的收益一样是巨大的。

  炮弹打出去的越多,大明商人赚的钱就越多。

  甚至如果朝廷不支持闽浙水师拓海,这群商人都能干出自掏腰包给朝廷赞助军费的事来。

  资本尝到甜头的时候,他们是绝不会收手的,只要付出小于回报,花再多的钱他们都乐意。

  这就是资本其积极性的一面。

  “看到你们能挣到钱,朕还是很开心的。”

  朱允炆笑眯眯的说道:“朕对海外这一块的贸易向来不太懂,咱们大明一件顶级的苏绣,在南洋大约能卖多少钱?”

  “三百两!”

  这个数字让朱允炆有些瞠目结舌。

  苏州营纺司的出品价格才二十两,走皇商的手一转,直接就是十五倍?

  暴利!

  “而且苏绣这种顶级商品,也不是什么人有钱都能买的。”

  皇商的会长洋洋自得,向着朱允炆炫耀他们的手段。

  “在南洋,许多土著商人想要买到苏绣,必须参加一年一次的竞价。

  原则上,在南洋这么多的国家,一个国家我们只寻找一个合作的商人。

  他们谁出的价格更高,我们就把商品卖给他们,至于他们各自在国内卖多少钱我们就不管了。”

  三百两,还是批发价?

  这就是格里安奇提到的,小资产靠勤劳获取财富,大财主玩的都是代理。

  “我们商会原则上是不会跟兄弟省份打架的,比如我们浙江主做丝绸生意,那么茶叶、瓷器这些就很少染指,交给福建和江西的兄弟来做。”

  说到这,朱允炆算是听明白了,皇商的垄断早就伸到了大明眼下各个领域。

  大家各自垄断一摊,外人根本插不进手。

  浙江的情况让朱允炆心头沉甸甸的,他现在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泉州。

  去看看泉州海商们到底有多富,顺便看看,皇商都是如何霸占整个海外市场的!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