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三章: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漂泊逃难的汉民数量还是极多的,甚至不比当地的土著少,包括使用的文字也自然说的中原话,只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约翰牛的全球殖民,又将这些国家的文化变成了英文化而以。

  “而在这个地方,是咱们汉裔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

  郑和的手指点在旧港这个名字上:“这旧港又称巨港,早前是三佛齐国,后被爪哇所灭,置巨港,而这里最大的势力便是梁道明、陈祖义两人所统辖的海盗和当地军,听闻奴婢来到,这两人还书了贺表,备了礼物。”

  这俩人的名字,一听就是地道的同胞。

  朱允炆微微颔首:“这些国家的大致情况,底摸的清楚吗?”

  郑和微微摇了摇头:“奴婢这次时间上短了些,未曾来得及细细打听,而且这些小国太多,没有个归统,所以难免混乱了些。”

  群岛地带,因为地理因素在这里,交通全靠渡海,在这个时代这些土著小国根本做不到武力统一,自然是分散的如一盘散沙。

  连个集权的国家主体都没有,根本不能指望有大致明确的人口数。

  看着眼前这幅海图,朱允炆陷入沉默之中。

  东南亚势必是要成为大明的后花园,他要效法约翰牛的殖民政策,提前几百年就开始入侵这些土著,然后将这里彻底吞下来,就算不能置承宣布政使司,那也起码要并入大明的帝国体系之中,最后将这些国度全面汉化才行。

  “把这份海图多拓印几份。”

  心里有了主意之后,朱允炆便交代道。

  左右领了命,自会有人抓紧去落实这份差事,朱允炆又招呼郑和落座。

  “都有哪些见闻与朕说一说。”

  听到朱允炆发问,郑和便组织着语言汇报起来。他似乎天生对于海事有一种亲近之感,这一聊开马上便滔滔不绝,他自己说的眉飞色舞,朱允炆也是听的连连称奇。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诚我不欺啊。”

  朱允炆感慨着:“如果不是你此番下海,恐怕天下人还都以为这方天地之间,只有我大明一个国家和周边那些蛮夷番邦呢。”

  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朱允炆自然是知道的,但即使他知道他却不会说。

  他的身份是引导,而不是亲自下场像个导游那般,那样实在是太跌份了。

  这就好比朱允炆从来不会主动提出一些奇思妙想来让底下的工匠来发明创造一般,他堂堂一个皇帝,哪里有时间整天钻着心思点科技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励那些人开放思想,然后他提供财力的支持罢了。

  朱允炆一直坚信,华夏民族是一个聪明、勤劳和具有创造力的民族,四大发明足以说明一切,而限制民族思想的儒家牢笼也已经被他逐渐摧毁破坏,完全可以说的上,他朱允炆已经为这方时空的大明百姓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剩下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