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2章 弥勒佛:幸亏贫僧天生笑颜;真唯识_法海穿越唐三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2章弥勒佛:幸亏贫僧天生笑颜;真唯识量

  也是前人铺路,佛门教法本就完善,再加上他取长补短,甚至不论佛宗,便是儒道两教之精华,也全然没有放过。

  否则即便是法海再有天赋,也很难凭空创立“唯识宗”

  虽然眼下“唯识宗”还只是在法海心中的一个设想,尚且没有真正在三界开宗立派,但这无疑也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此番在灵山辩经论佛结束之后,法海便计划回到长安,在慈恩寺立下唯识宗的道统传承。

  并且更要吸取教训,不仅要探寻佛法之真正奥妙,更要立足于三界众生。

  否则,即便是佛法再精妙高深,若不能惠及民众,也无异于是空中楼阁,缺了根基,自然无法长久。

  这也为什么禅与净二宗始终能够香火兴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于三界众生来说.学这两个佛宗,似乎不太需要太高深的佛法,一个说顿悟一个只需要在心里念佛。

  但真正精通佛法的人,自然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肤浅,禅净二宗之精华所在,又岂是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

  至于为什么传到人间就变成了这副模样,那其中的原因还是颇为复杂的。

  或是因为传教者的别有用心;亦或是三界众生天生的惰性;又或是为了佛宗本身为了香火,所做出的取舍

  但不论如何的,这个结构还是相对合理的,寻常百姓念佛向善,而研究佛法这种事情,自然就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那么高的慧根,能够在研究佛法之上有所建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弄懂佛经中的涵义,便已经非常难得了。

  三藏的一句“万法唯识”,也让大雄宝殿中的众僧明白了他的立场。

  重法,且立于实践。

  三藏西行一路走来,本也是这样做的,故而大家也都没有什么意外之处。

  而这万法唯识,本也是天竺瑜伽行派的教义,只是这一派的僧众在灵山的地位并不算高毕竟他们的祖师是弥勒。

  而灵山之主,是如来佛祖。

  弥勒身为西方教两位圣人门下大弟子,其天赋自然不必多说,自当年老子化胡,在灵山立下大乘佛教之后准提圣人的化身优婆罗陀佛坐化圆寂,而弥勒本身也没有闲着。

  既然大乘教法取代小乘教法,已然不可避免.那么如来与三位大士能够推演大乘教法,自己这个佛门正宗又有何不可呢?

  身为未来佛的弥勒佛笑口常开,世人又常称其大肚能容.但似乎,却总会因此而忽略这位东来佛祖的才华天赋。

  弥勒佛听到这一句“万法唯识”之后,心中也生出了几分感叹,甚至下意识看向了一旁的如来佛祖总觉着有几分怪异之处。

  当年那金蝉子在灵山虽然也叛逆了些.可比起如今的三藏来说,还是差了一筹。

  如来佛祖感受到了弥勒佛的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